頭頸部癌症一般泛指位於頭頸部位,除了腦癌和甲狀腺癌以外的其他惡性腫瘤,發病部位包括唇丶舌丶囗腔丶唾液腺丶扁桃腺丶咽喉 / 喉嚨丶鼻咽丶鼻腔及鼻竇等。
在香港,頭頸癌每年有超過1,600宗新症,逾半是鼻咽癌。差不多一半患者初診時年齡介乎40至59歲,男女發病比例是2.7:1。
風險因素
- 遺傳,即有家屬曾患頭頸癌
- 受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
- 吸煙
- 酗酒
- 感染EB病毒(Epstein-Barr virus), 患鼻咽癌風險會高出30倍
病徵
- 鼻竇、鼻咽:鼻出血、單側聽力下降
- 口腔、舌頭:持續的潰瘍、白斑、牙肉出血
- 扁桃腺:單側喉嚨痛或耳痛,口腔出血
- 喉:聲音沙啞、咳血、呼吸困難
- 下咽:頸部腫脹、吞嚥困難、唾液帶血
檢查和診斷
頭頸癌檢查及確診:
- EB 病毒抗體或基因濃度血液測試,檢驗鼻咽癌指數
- 內視鏡檢查
- 活組織化驗,於懷疑病灶位置抽取組織
逾半數頭頸癌患者出現病徵時,已屬晚期,但其實及早篩查,能有效發現和增加成功治癒早期頭頸癌的機會。
確定腫瘤轉移狀況及分期:
- 超聲波掃描
- 電腦掃描(CT)
- 磁力共振掃描(MRI)
- 正電子及電腦雙融掃描(PET-CT Scan)
治療
頭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、放射治療、化學治療、標靶治療或合併採用上述療法。方法選擇要視乎病人的情況而定,需考慮腫瘤種類和大小、位置、擴散程度、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等等。
外科手術
手術能直接而較完整地把腫瘤清除,也可能與其他治療方法合併使用,但並非所有類型的頭頸癌都適合手術切除。
放射治療(放療、電療)
放射治療即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殺死癌細胞,新型的放射治療系統[如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(Tomotherapy)]可令放射能量集中在腫瘤,盡量減少這些能量作用於正常細胞,以減少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。針對頭頸癌而言,有助減少治療對唾液腺、視覺、聽覺及脊椎神經等的影響。
化學治療(化療)
主要是利用藥物殺死癌細胞,令腫瘤縮小或控制其生長。可視乎情況進行「同期放化療」、「誘導化療」和「紓緩治療」。
「同期放化療」即在放療期間定時加上化療,以增強放療效果,一般用於鼻咽癌、扁桃腺癌和咽喉癌。「誘導化療」即在手術或放療前作數次化療,目的在於縮小腫瘤,減低周邊復發以及減少放療範圍。
標靶治療
利用分子生物技術,針對腫瘤細胞突變、增生、快速增長或擴散的機制,阻止其生長和修復的能力,可視情況單獨使用,或用作增強化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