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癌即結直腸癌,源於大腸壁的細胞異常增生,並多由腸瘜肉演變而成,甚至轉移至其他器官。根據醫管局癌病資料統計中心2013年數字,是本港致命癌症中的第二位。
風險因素
- 50歲或以上屬高危,風險並會隨年紀增加
- 曾患有腸瘜肉、慢性大腸炎、乳癌或甲狀腺癌
- 有家族成員曾患大腸癌
- 經常進食高脂肪、高蛋白質、低纖維食物或加工肉品
- 肥胖或過重
- 缺乏運動
- 吸煙
- 飲酒
病徵
- 大便帶血或變黑
- 大便習慣改變並持續超過兩星期(例如:便秘,腹瀉)
- 大便帶有黏液
- 大便後仍然感覺有便意
- 體重下降
- 腹部絞痛
- 腸阻塞而導致嘔吐、便秘及腹痛
- 腹部硬塊
- 貧血
檢查和診斷
早期大腸癌並沒有明顯病徵,建議有家族病史人士從25歲開始每1至2年作檢查。其他高危人士亦應作定期檢查,因及早發現腸瘜肉有助增加治癒率並減少復發機會。
大腸癌普查及確診:
- 腸鏡(大腸內視鏡)
-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
- 糞便隱血檢查
- 血液檢查—癌胚抗原CEA
- 直腸指檢
確定腫瘤轉移情況及癌症期數:
治療
治療大腸癌要視乎病人的情況而定,需考慮腫瘤種類和大小、位置、擴散程度、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等等。手術是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,通常會以化療和電療為輔助治療。
外科手術
即以手術切除腸臟腫瘤。過去以開放式(即傳統方法)為主,不過,如情況適合,絕大部份病人也會採用微創方式,如傳統微創手術,或機械臂手術。
對於部份腫瘤過大或癌症已擴散的患者,醫生可能會建議先接受「先導放化療」,即先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,令腫瘤縮小,再接受手術,有助保留肛門功能,免除使用體外假肛的不便及提高存活率。
化學治療(化療)
化學治療主要是利用藥物殺死癌細胞,達到令腫瘤縮小或控制其生長的目的。
標靶治療
利用分子生物技術,針對腫瘤細胞突變、增生、快速生長或擴散的機制,阻止它可以生長和修復的能力。
放射治療(放療)
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殺死癌細胞。使用新型的系統,如高速螺旋放射系統(Tomotherapy),能令放射能量集中在腫瘤,盡量減少這些能量作用於正常細胞,以減少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,包括小腸受損、腹瀉、大便出血及影響吸收等後遺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