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腸腸“久久有辦法?
大腸癌概況

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,包括結腸、直腸和肛門,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,大腸黏膜出現異常增生,形成大腸瘜肉,雖然大部分瘜肉是良性,但有部分會慢慢演變成為大腸癌 。

大腸癌近年更加有年輕化的趨勢。年輕患者缺乏對大腸癌的防備意識,誤以為是普通腸胃問題,因此錯過接受大腸癌治療的黃金機會。

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顯示,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,過去五年都有超過5,000宗新確診個案,同時亦是本港癌症殺手第二位,2019年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超過2,000人,而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稍高,比例約爲1.4比1 。
大腸癌成因及風險因素
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

肥胖或超重

缺乏運動

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類

日常飲食中纖維吸收不足

吸煙

酗酒
家族病史

約有5-10%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,較常見為「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」(FAP)及「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」(HNPCC)(又稱連氏綜合症)。
個人病史

曾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)和克隆氏症(Crohn’s Disease),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如曾患有大腸瘜肉,而且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,則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。
大腸癌症狀
早期的大腸癌可以完全沒有症狀,而且以上臨床症狀亦有機會由其他腸道疾病引起,例如腸道感染、痔瘡或腸易激綜合症等,所以病人很容易會忽略其嚴重性,以致當確診大腸癌時,病情已經發展至晚期,大大減低治癒機會。所以一旦出現以上徵狀,應立即求醫,找出病因作出治療,切勿因爲心存僥倖而延醫。

以下是大腸癌較常見的症狀:
- 排便習慣改變,如持續出現便秘、腹瀉或兩者交替
- 排便後仍有便意,有排便不清的感覺
- 大便由粗條狀變為幼條狀
- 大便帶血,視乎腸道出血位置,血會呈鮮紅或深色
- 腹部不適,如疼痛、絞痛或腹脹
- 原因不明的疲倦和疲勞
- 無故體重下降
大腸癌的治療方法


外科手術
手術一般是治療大腸癌的最有效方法。醫生通常會透過微創切除技術,將已發現的癌細胞組織和周邊組織切除,同時檢查癌細胞有否擴散至淋巴結。
患者一般可於短時間內康復,如常生活。以結腸癌為例,一般只需要切除小部分腸道,而腸道兩端在手術後可重新連接,不影響腸臟主要功能。如果手術涉及切除肛門和直腸,患者則有需要接受額外的手術,例如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,在身上建永久或臨時的人工造口,改由經造口排泄。

大腸癌的輔助治療
什麽是前導輔助治療/輔助治療?
前導輔助治療是指在手術前給予患者的治療。治療有助病人在手術前盡量縮小發炎的範圍,使腫瘤較能順利切除;甚至將原本大得無法動手術的腫瘤縮小到可動手術的程度,降低手術整體風險,使手術更有效。
輔助治療一般是指在病人的主要治療 (手術或電療)後,給予額外的癌症治療,以降低癌症復發和擴散的風險。例如在腫瘤切除手術中,外科醫生可能會成功切除所有眼見的腫瘤,但可能會留下微小的殘留癌細胞,而手術後的輔助治療旨在清除這些殘留的癌細胞。
即使癌症處於早期階段,細胞也可能脫離原發性腫瘤並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(或稱轉移), 因此醫生會開始為病人進行輔助治療,以殺死有可能已經擴散的癌細胞。

大腸癌的輔助療法
自 90 年代,已接受結腸切除手術后的 III 期大腸癌患者中使用輔助化療,有高達 78% 的病人有3 年無病存活率。大腸癌的輔助療法主要用於復發率高的第 II 期末和第 III 期患者,因爲若癌細胞入侵附近組織,未必能單靠手術清除,可能需在手術前進行化學及放射治療。同時,大型臨床試驗中已證實,大腸癌在手術前進行電療比起手術後放療有副作較少,肛門保留率較高,以及局部控制率更好。

針對晚期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
以往晚期腸癌病人的治療選擇不多,現時則愈來愈多新藥可供使用,令病人的平均存活期可超過3年。醫生會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治療,一線多會使用化療加標靶藥物的合併治療,即使一線治療逐漸失效,仍可用二線、三線甚至四線的合併治療,甚至使用最新的免疫治療。現時用於晚期大腸癌的標靶藥物,大致分為「抗血管增生標靶藥」及「表皮受體生長因子(EGFR)抑制劑」,若癌細胞沒有RAS變異,便可用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。
大腸癌的診斷方法

大便隱血測試 (FOBT)
適用於沒有任何大腸癌症狀人士的初步測試,能透過小量大便樣本,檢驗當中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(隱血),了解腸道是否有出血現象。

電腦斷層掃描結腸影像(CT colonography)
利用電腦掃描技術,拍攝腸臟的二維和三維影像,過程快捷,且無須麻醉,較適合不想接受入侵性檢查的人士。不過,病人在接受檢查時,醫護人員會從病人肛門注入空氣,使結腸內空腔膨脹,病人或會因此感到少許不適。另外,如檢查結果發現異常,病人需要進行傳統的大腸鏡作進一步檢查。

乙狀結腸鏡檢查 (Sigmoidoscopy)
醫生會將附有攝錄鏡頭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,檢查範圍覆蓋大腸末端約45-60厘米的乙狀結腸位置,較適合接受大腸覆檢的人士,例如已接受大腸鏡檢查,並已發現及切除位於乙狀結腸瘜肉的人士。

大腸鏡檢查 (Colonoscopy)
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,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。此方法利用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,由肛門進入直腸,並為整條腸道進行檢查。醫生可以同時切除瘜肉和抽取病變組織樣本作進一步化檢。
大腸癌相關文章

拆解大腸鏡檢查三大迷思
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,每年新症超過5,600宗。大腸癌之所以是一個絕對能夠預防的癌症,皆因普羅大眾能夠定期接受大腸癌檢查,及早發現可造成癌變的大腸息肉,從源頭預防大腸癌的形成。

【大腸瘜肉】大腸癌篩查知多少?認識大腸瘜肉形成原因及症狀!
大腸癌演變過程大部分只由一粒大腸瘜肉開始。由於大腸瘜肉症狀並不明顯,故此大腸癌篩查尤其重要。以下由專家為大家解說大腸瘜肉形成原因和症狀,讓正考慮接受大腸癌篩查的你,更了解自己的需要。

痔瘡會變大腸癌嗎?
大便帶血,不只是痔瘡也是大腸癌的常見跡象,相信不少人都會被大便帶血的跡象困惑,擔心痔瘡會否演變成大腸癌 。 痔瘡及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,沒有因果關係,但是亦都要留心不同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