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港大腸癌個案當中大約有三成是發病於直腸,由於根治直腸癌比起大腸其他位置更有難度,近年有研究顯示在進行直腸癌手術前,先用電療把腫瘤縮細增加根治機會。
本港大腸癌個案中約有三成是發生在直腸,即直腸癌。以手術根治直腸癌比大腸其他位置困難,幸好現時的術前化、電療有機會提升根治的機會。此外更有醫生提倡「觀察等待療法」,讓部分病人「忍一忍、等一等」,暫緩做切除直腸手術的需要。
外科專科莊凱雯醫生指出,當直腸癌腫瘤體積較大時,往往非常接近甚至黏連着附近的器官,例如膀胱、女性的陰道、男性的前列腺等,要完全清除腫瘤而不傷及其他器官並不容易,因此近年會視情況考慮為病人進行術前化、電療。
「近年有不少研究顯示,直腸癌術前化、電療有機會把腫瘤縮小,從而增加手術根治的機會。」莊醫生表示。
新手術經肛門切除
「有大型研究顯示,術前化、電療對直腸癌的治療幫助很大,例如有部分原本診斷為無法進行手術的病人,經過化、電療後由於腫瘤縮小,變成可進行手術並且有機會根治。」莊醫生說:「當然,術前化、電療的效果很大程度視乎腫瘤的實際反應。」
她補充表示,現時大部分直腸癌手術都可以微創進行,「最新的還有一種『經肛門直腸系膜全切除手術』(TaTME),是從肛門伸入儀器進行直腸癌切除手術,這手術目前還處於新發展階段,尚需要更多數據證明它的好處,但在外國已逐漸普及,而本港亦已引入。」
除了根治機會,手術後是否需要「造口」取代肛門,是另一個直腸癌病人會關心的問題。現時的「造口袋」已十分先進,病人佩戴在身上十分緊密穩固,並附有吸味的碳粉,很少有氣味滲漏的情況。病人的日常生活不會受很大影響,游水以及一般運動也沒有問題。話雖如此,「造口」對於病人而言,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心理及生理創傷,若果可以,病人應盡量避免。
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指出,術前化、電療除了增加根治機會,也有機會因縮小了腫瘤而拉遠腫瘤與肛門括約肌的距離,增加重新接駁直腸的機會,無需永久由「造口」取代肛門排便。此外,約有三成病人的腫瘤對化、電療的效果理想,出現「完全有效」(即癌細胞消失)的反應。癌細胞消失了,病人仍需進行手術嗎?
全新「觀察等待療法」
饒醫生解釋:「我2010年進行的一系列臨牀研究發現,對化、電療後出現『完全有效』反應的病人,可視乎腸癌對化電療的反應和腫瘤位置,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直腸切除手術。例如腫瘤對化、電療後效果超卓而令腫瘤縮小和距離肛門少於5厘米,便會建議病人實行『觀察等待療法』,忍一忍,等一等。 然後透過磁力共振、腸鏡檢查等,定期監察康復進度,一旦發現腸癌『重生』便即安排手術。」
該年的研究結果顯示,約50%的病人的腫瘤「重生」,但「重生」後再做手術仍有90%的病人能根治其腸癌。2011年饒醫生發表此研究結果後,陸續有其他外國機構進行相關研究。2017年歐洲最新的醫學報告更發現,採取「觀察等待療法」的病人有70%並沒有「重生」,而腫瘤「重生」的病人有95%可以藉手術根治。這進一步證實該療法的臨牀價值;而香港醫學界亦相繼對合適的病人進行「觀察等待療法」,為治療腸癌的領域添新選擇。
原文刊載於METRO:醫 for Effective 直腸癌術前化電療 增根治免造口機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