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癌症也以發生的位置作為命名與分類,例如發生在肝臟的癌症稱為肝癌,肺臟的為肺癌,而治療時醫生也傾向根據這些分類來決定治療方案。
不過,在精準醫療的發展趨勢下,癌症的治療方式悄悄地起革命,不再局限於發生位置,而找出癌細胞的特性,度身訂造更加針對及更具療效的個人化治療,真正做到對症下藥。
隨著科學家的不斷探索,醫學界對癌症的認知增多,了解到癌症不是一種單純的疾病,而是可能由不同致病基因組成的複雜病變,以致傳統上同一個病便用同一種治療的做法,未能帶來最理想的治療成效,副作用亦多。
度身訂造 治療方案更貼心
至於精準醫療(Precision medicine)就不管癌症的期數或種類,而是透過區分及找出不同的肺癌特性,再從眾多藥物中選擇最能夠針對的標靶藥物或療程,度身訂造下令治療變得更針對性,療效也可望更顯著,副作用又相對較少。
以肺癌為例,若病人有表面生長因子受體(EGFR)發生基因突變,病人便可以選擇對應的標靶藥物,瞄準癌細胞的弱點作出攻擊,一來避免以傳統化療大範圍地殺死包括正常細胞在內的大量細胞,讓患者免於出現各種嚴重不適和副作用,二來療效也會較為理想。
事實上,以往擴散性肺癌接受化療後,只有約三至四成人有良好反應,存活期約為一年左右,現在晚期肺癌如適合用針對性的標靶藥,近七成人有良好的臨床反應,存活期也可以倍增延長至超過兩年,甚至見過有病人使用標靶藥後病情受控七年,至今也沒有復發。
針對性治療 副作用少療效更理想
除了標靶藥物之外,其他療法也向著高精準的方向發展,例如免疫治療可透過檢測肺癌的PD-L1表現,找出最能夠受惠的病人,以便獲得最理想的療效,而新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,可以把輻射集中對付肺癌,減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。
此外,高效先進的檢測技術亦是推行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不可缺少的助力。傳統的化驗只能檢測指定基因,而新技術則可以全面性分析癌細胞的基因排序,令檢測不只局限於已知基因突變,而是搜索所有基因組,找出其他癌症繼發性基因突變,讓醫生可根據檢測結果,尋找更多用藥可能,為治療提供更針對性的新方向。
既然精準的個人化治療可能需要用到不同的藥物或療法,包括標靶藥物治療、免疫治療、放射治療、手術及化療等等,而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也可能會不斷出現各種疑難及新問題,例如藥物的抗藥性、癌細胞轉移等等,因此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,才能度身訂造最能令病人得益的個人化治療方案。
治療選擇愈多 不放棄便有希望
目前醫學界對肺癌的治療方法不斷取得驚人的進展,病人的生存期逐步提升,亦有愈來愈多的新組合治療方法,例如不斷推陳出新的標靶藥物,以及急速進展的免疫治療,可見提供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也會愈來愈多,配合精準的個人化癌症治療大趨勢,病人定可以找出更合適使用的治療方法,更早接受有效的治療,達到更理想的控病效果。
資料由臨床腫瘤專科曾偉光醫生提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