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當講到癌症治療,焦點往往集中對身體的負面影響。從另一角度,生、老、病、死本是人生必經之路,只要用心經歷,我們的生命便能變得更積極。
在醫學院唸書的時候,最愛閱讀蘇恩佩女士(突破機構創辦人之一)的作品,覺得她文筆有力,感覺敏銳,直接和真實地表達在生命旅程上的感受和經歷,毫不造作,更會加上基督徒的觀點。她沒有因為生病而詛咒生命,反而活得積極、紮實,還先後創辦了三份雜誌。《死亡,別狂傲》是她的自傳,紀錄了她與癌症並存超過二十年的生活歷程,和從死亡學到的生之智慧。
40多歲的周女士(化名)早前於例行身體檢查確診患上晚期肺癌。她從不曾吸煙,生活健康,之前也沒察覺任何徵兆,對這消息感到突然和難以接受,甚至憤怒、焦慮,久久無法平復心情。同時,她也擔心疾病對她的工作、經濟、家庭及社交上會造成衝擊。
她尚未可以接受自己成為了病人,醫護人員已為她解釋和安排各種治療,包括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。其胞姊及其他親屬,出於關懷,堅持要她接受各類「治癌食品」及「治癌運動」,更令她應接不暇。
癌症不見得一定有明顯病徵,難以及早察覺;也未必有明確成因。以肺癌為例,有些人以為吸煙人士才會患上肺癌,但流行病學研究顯示,很多從未吸煙的人都會患上肺癌。在香港,約九成女性肺癌病人是從來沒有吸煙習慣的,男性也有兩成。
正因如此,許多病人在剛確診那段時間,會驚訝、難以接受,埋怨二手煙或過往的不良習慣等,繼而變得憤世嫉俗,認為世界不公平等。加上身體不適和治療副作用逐漸浮現,工作和家庭又隨之出現變化,或令他們的情緒進一步受困擾。
在治療過程中,病人與醫生的接觸頻繁。在我看來,每一位病人都是來自天上的使者,是先行者,是前輩,能用心與他們一同經歷,使我獲益良多。病痛的真面目不是那麼可怕,正因為我們不知道病痛或死亡何時降臨,才要時刻準備,勇敢面對。只有我們將自己的每一刻,看作生命的盡頭,用心去活着和真切感受,生命才會有意義和紮實。
癌症治療是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過程,身邊人或會提供不少意見,令病人出現許多思想掙扎。這時家人的角色也不可或缺,要體貼、尊重、坦承及支援。我們建議親友與患者互相尊重,分析利弊,同時坦白告知醫生對治療的想法,醫生便可了解患者當時的身心需要而配合。坦誠討論不同看法及觀點,反能成為互相瞭解及增進感情的契機。
癌症患者的身、心、靈健康同樣重要。生命的意義不在乎長短,重要的是活得有價值。我曾遇過不少病人患病後,放下工作和掛慮,反而有更多時和機會反思生命,放下執着,最終找到生命的美好和意義。病痛,竟變成了他們的祝福。感覺安穩或焦慮,喜樂或埋怨,希望或沮喪,都可能是一念之間的分別而已。
資料由臨床腫瘤專科區兆基醫生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