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期大腸癌的治療目標是減慢腫瘤惡化速度,提高總生存率和生活質量。透過標靶藥結合化療,可令腫瘤縮小,減慢惡化;近年更有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,可讓患者在一線治療無效時,仍可進行二線治療,達致控制病情的目標。
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可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(anti-EGFR)標靶藥及抗血管生長(an it-VEGF)標靶藥,患者必須先進行 RAS基因測試,再決定使用哪種藥物。如果沒有出現RAS基因變異,便可選擇這兩種藥物之一;若有RAS基因變異,便只可選擇抗血管生長標靶藥,顧名思義,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可針對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發生突變的患者。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則阻截促進血管生成因子與血管內皮細胞VEGF受體結合,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生血管,減慢腫瘤細胞生長。原理就是也斷癌細胞的營養供應,讓癌細胞「餓死」。
新藥更有效「餓死」腫瘤
上一代的抗血管生長標靶藥,只可集中針對VECF-A,不過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,可同時阻截VEGF-A、VEGF-B和PLCF,從三個路徑防止血管生成,令腫瘤無法生長,比起上一代藥物的效能更勝一籌。現在患者在使用上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無效時,便有新的選擇。
此外,患者如果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,在治療失敗後,仍可選擇二線的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。有研究指出,化療藥與新一代抗血管生長標靶藥一同使用,與單獨使用化療比較,前者有約2.5年存活率,增幅達一倍;腫瘤縮小一半的比率亦增加一倍;惡化風險可減低25%,成效令人鼓舞。
資料由臨床腫瘤專科區兆基醫生提供